戳破發熱衣「溫昇」的迷思:科學數據還原保暖真相
市面上發熱衣(Thermal Underwear)常以「穿上立即溫昇 X°C」吸引消費者。然而,這類標語往往將實驗室瞬間數據誇大為日常穿著的持續效果。從熱力學與紡織科學角度,「溫昇」和「溫昇測試」並非業界公認標準術語。
本篇將以科學證據解析發熱衣的兩大核心機能:吸濕放熱值(Moisture Sorption Heat)與熱阻係數(Clo值),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選擇。
一、破除「發熱」迷思:有限的吸濕放熱反應
1. 科學原理:水氣的「潛熱」轉化
人體即使靜止,也會持續經皮膚散失水分(汗液或水蒸氣)。發熱衣中的高吸濕性纖維(如聚丙烯酸酯、嫘縈、丙烯腈纖維)會吸附這些水氣。
當水蒸氣被纖維吸附並凝結時,會釋放潛熱(Latent Heat)[1]。這個過程釋放的熱量即是吸濕放熱能量,轉化為可感知的溫暖。重點是:發熱衣並不產生額外熱量,它只是將人體自身的熱能「轉換」成可感受的熱。
2. 行銷數據來源:吸濕發熱值
廣告標示的「溫昇 X°C」通常來源於布料吸濕發熱值測試,如日本工業標準 JIS L 1096 A 法[2]。
-
測試條件:在高濕環境下,模擬纖維吸收大量水氣的極端情境。
-
數據意義:測量布料吸濕時與對照布料的瞬時溫差。
3. 「溫昇」論述的謬誤
-
時效性極短:吸濕放熱反應在纖維吸濕飽和後即停止。日常環境中的熱對流(Convection)會迅速帶走這股熱能[3]。
-
實驗條件嚴苛:實驗室高濕環境與冬季乾燥日常差距大,因此瞬間溫差難以轉化為持續暖感。
🔬 文獻支持:
Iwata et al.,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, 2016:指出吸濕放熱能量在乾燥低濕環境下僅持續 5–10 分鐘。
Ma et al.,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, 2018:吸濕放熱僅能提供局部微暖效果,對核心體溫影響有限。
二、保暖的真正科學依據:熱阻係數(Clo Value)
1. 蓄熱原理:靜止空氣層的創造
所有衣物保暖的核心在於減緩人體熱量向環境散失。發熱衣利用中空纖維、細密編織結構形成靜止空氣層(Dead Air Layer)。
-
物理學基礎:靜止空氣熱傳導係數極低,能有效阻擋熱量傳導、對流與輻射散失[4]。
-
功能:將人體產生的熱能鎖在內層,實現長效保暖。
2. 業界標準:熱阻係數(Clo Value)
Clo 值是衡量衣物保暖性能的科學指標:
-
Clo 值越高 → 隔熱能力越強 → 保暖效果越佳[5]。
-
發熱衣設計目標:在輕薄貼身下提供比普通棉衣更高 Clo 值,充分利用人體自身熱量。
🔬 文獻支持:
Parsons, Human Thermal Environments, 2014:Clo 值是判定服裝保暖性能的主要科學指標。
ISO 15831 標準:測量衣物熱阻的國際標準,與「溫昇 X°C」概念無直接關聯。
三、科學解讀下的穿著原則
行銷誤區 | 科學解釋與正確原則 |
---|---|
尺碼寬鬆一樣保暖 | 發熱衣需貼身,才能捕捉水蒸氣並維持高 Clo 值靜止空氣層。 |
運動流汗越多越暖 | 過量汗水會使纖維吸水飽和,汗液蒸發帶走大量體熱,產生濕冷感。 |
它是「主動加熱器」 | 發熱衣是高效蓄熱內衣,需搭配中層保溫與外層防風/防濕服裝,方能在極寒發揮效能。 |
四、結論
發熱衣是優秀的機能性保暖內衣,其核心在於:
-
短暫的吸濕放熱作為暖度啟動,但持續時間有限。
-
高 Clo 值蓄熱性能才是長效保暖的科學基礎。
消費者應拋棄「溫昇 X°C」的模糊行銷概念,改以 Clo 值與貼身設計評估保暖性能,做出理性選擇。
FAQ
Q1:穿發熱衣真的會立刻暖和嗎?
A1:短暫微暖可能來自吸濕放熱,但持續效果有限,主要保暖還是依靠 Clo 值與衣物結構。
Q2:發熱衣比普通棉衣保暖嗎?
A2:是的,尤其在相同厚度下,高 Clo 值發熱衣能更有效鎖住人體熱量。
Q3:運動時穿發熱衣會更暖嗎?
A3:劇烈流汗可能導致纖維吸水飽和、汗液蒸發帶走體熱,反而可能感覺更冷。
Q4:如何挑選發熱衣?
A4:建議選擇:
-
貼身剪裁
-
高 Clo 值或有中空纖維設計
-
適合搭配多層穿著(洋蔥式穿法)
Q5:Clo 值越高一定越舒適嗎?
A5:Clo 值越高保暖性越好,但過高可能導致活動受限或悶熱,需考量活動與環境需求。
NEONER | 專為健康與舒適而生
台灣製銀離子抗菌內著・機能服飾
信箱:kevin@neoner.com.tw
參考文獻
-
Iwata, K., et al. (2016). Therm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-absorbing fibers.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, 86(5), 520–532.
-
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(JIS L 1096 A). Testing method for moisture absorption heat of textiles.
-
Ma, J., et al. (2018). Effect of moisture absorption heat on thermal comfort.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, 135, 178–186.
-
Parsons, K. (2014). Human Thermal Environments, 3rd edition. CRC Press.
-
ISO 15831:2004. Clothing – Physiological effects – Measurement of thermal insulation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