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炭纖維真的除臭殺菌嗎?
導讀
市面上常見「竹炭纖維」商品,號稱能抗菌、除臭甚至具有「蜂窩狀貫通微孔結構」。聽起來很厲害,但這些說法有多少是真的?本文將從活性碳的基本原理開始,帶大家了解竹炭纖維的真相,並說明為什麼科學數據才是評斷功能性纖維的關鍵。
活性碳的本質
活性碳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材料,具有極大的比表面積(通常可達 500–2000 m²/g),並且表面布滿奈米級微孔。正因為這種結構,活性碳能有效吸附氣體或液體中的分子,被廣泛用於:
-
飲用水淨化
-
空氣濾材與口罩
-
食品與藥品脫色
-
工業廢氣吸附
這些應用的共同特徵是:活性碳顆粒必須直接與氣體或液體接觸,吸附作用才能發揮效果。
活性碳應用於紡織品的挑戰
最早的做法是將活性碳粉塗佈在布料表面,但存在幾個問題:
-
粉末容易隨著洗滌脫落
-
布料手感粗糙
-
耐久性差,效果逐漸降低
後來業界改良方法:把竹炭或活性碳粉末混入聚酯或其他高分子,再透過熔融紡絲製成「竹炭纖維」。
竹炭纖維的真實結構
在這種製程下,竹炭粉末雖然被混入纖維,但大部分顆粒被埋在纖維內部,只有少部分暴露在表面。
-
結果:纖維仍以「實心結構」為主,竹炭顆粒只是填料分散,而不是形成「蜂窩狀貫通微孔」。
-
因此,真正能與空氣或汗液中的氣味分子接觸的竹炭表面非常有限。
換句話說,單靠竹炭纖維,除臭效果遠不如真正的活性碳濾材。
「蜂窩微孔纖維」的說法為何不合理?
有些廣告會強調「竹炭纖維擁有內外貫穿的蜂窩狀孔道」。但事實上:
-
要製造中空或多孔纖維,需要特殊製程(如中空噴絲板、相分離技術、模板法等)。
-
一般的熔融紡絲,只會得到實心纖維,竹炭顆粒僅是填料,不可能自動形成貫通的蜂窩結構。
因此,這種說法更像是一種行銷誇大,而不是科學事實。
市售產品的「混紡迷思」
需要特別注意的是,市面上許多以「竹炭紗」為訴求的布料,實際上常常混紡其他功能性纖維,例如:
-
含銀離子纖維(具抗菌效果)
-
含殼聚醣纖維(抗菌抑臭)
-
含涼感或吸濕纖維
當這些布料被送去做除臭或抗菌測試時,測得的效果往往來自於混紡的功能性纖維,而非竹炭纖維本身。這點對消費者而言非常重要,因為「測試結果 ≠ 竹炭單獨的效果」。
科學數據才是關鍵:BET 與功能測試
要驗證纖維是否真的具有除臭或抗菌效果,必須依靠科學數據:
-
比表面積(BET 測試):利用氮氣吸附分析,測定材料的比表面積。如果纖維內的竹炭顆粒大多被埋藏,實際比表面積提升有限,吸附能力自然大打折扣。
-
氣味分子吸附測試:常見以氨氣、乙酸等作為代表性氣味分子,測試纖維的吸附效率。
-
抗菌測試(JIS L 1902 / AATCC 100):檢測纖維在細菌培養下的抑菌率,才能判斷是否具備真正的抗菌性能。
如果一項產品宣稱「竹炭纖維具有強效除臭抗菌」,但沒有獨立的測試數據支持,而僅提供「混紡布料」的結果,那麼它的功能性來源很可能來自其他成分,而非竹炭。
消費者該怎麼看待?
-
不要被行銷詞彙誤導:「竹炭纖維」並不等於「活性碳濾材」。
-
看科學數據:有無 BET、吸附或抗菌測試,才是能否真的除臭殺菌的關鍵。
-
注意混紡組成:布料的測試結果,未必等同於竹炭纖維本身的效果。
-
考慮替代技術:若需要強效抑菌除臭,可以選擇銀離子纖維、抑菌加工處理等有完整驗證的材質。
結論
竹炭纖維的確是一種改良後的功能性纖維,但它的「除臭、殺菌」效果常被誇大。由於大部分竹炭顆粒被埋在纖維內部,真正能參與吸附或抗菌的表面積有限。再加上市售布料常常混紡其他功能纖維,導致檢測結果與竹炭本身的效能無法劃上等號。
👉 消費者在選購時,最重要的不是聽信「蜂窩孔」等廣告詞,而是檢查廠商是否能提供明確的實驗數據與檢測報告。